
李克強:中國為全球糧食安全作出貢獻
2014-10-16 14:49:03 新浪新聞
據新華社電 應聯合國糧農組織總干事格拉齊亞諾的邀請,李克強總理在世界糧食日前夕,來到位于羅馬的糧農組織總部訪問,與格拉齊亞諾會見并發(fā)表演講。這是李克強就任總理后首訪聯合國組織,也是中國總理首次訪問糧農組織總部。
稱糧食問題是發(fā)展首要任務
當地時間15日上午,李克強在羅馬會見聯合國糧農組織總干事格拉齊亞諾。李克強積極評價糧農組織為維護全球糧食安全、促進國際農業(yè)合作、推動全球減貧事業(yè)所作努力。
李克強指出,維護糧食安全既需要各國將糧農問題作為國家發(fā)展的首要任務,也需要國際社會的共同努力。中國作為最大的發(fā)展中國家,雖已解決溫飽問題,但仍然有上億貧困人口。我們將盡最大努力徹底消除因饑餓造成的貧困,有信心主要依靠自身解決好13億人的吃飯問題,為全球糧食安全作出貢獻。
格拉齊亞諾表示,中國為世界糧食安全、消除饑餓作出了重要貢獻,是糧農組織最緊密的合作伙伴之一。糧農組織愿進一步加強與中國的合作,共同促進世界糧食市場穩(wěn)定與南南合作,維護世界糧食安全。
演講分享中國減貧經驗
又訊 15日,李克強總理在糧農組織總部發(fā)表演講,分享中國減貧經驗。他說,中國愿無保留提供技術和經驗,與世界各國攜手消除貧困饑餓,讓受到饑餓侵擾的人們得到溫飽,共同創(chuàng)造一個無饑餓、無貧困、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世界。
李克強還宣布,未來5年,中國將向糧農組織捐贈5000萬美元用于開展農業(yè)南南合作,并加強對世界糧食計劃署和國際農發(fā)基金的支持。
糧農組織于1945年10月16日在加拿大魁北克正式成立,1946年12月成為聯合國的一個專門機構?,F總部設在意大利羅馬。截至2013年10月,共有194個成員、1個成員組織(歐盟)和2個準成員(法羅群島、托克勞)。
中國是糧農組織的創(chuàng)始成員國之一。自1973年恢復在該組織的席位以來,中國與糧農組織一直保持著良好的合作關系,并一直是理事會成員國。
解讀
中國不是世界糧食安全威脅
15日,李克強總理首次訪問糧農組織總部并發(fā)表演講。
中國人民大學歐盟研究中心主任王義桅對新京報記者表示,在過去30多年間,中國對全球減貧事業(yè)貢獻率達70%。李克強訪問糧農組織總部不僅體現中國領導人對于糧食安全問題的重視,也彰顯中國對世界糧食問題所作出的貢獻。
2013年,中國糧食生產實現十連增。國家糧食局局長任正曉曾表示,“中國有13億人口,我們的糧食能做到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這本身就是對世界糧食安全的貢獻。”
去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中,習近平強調,解決好吃飯問題始終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中國人的飯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們的飯碗應該主要裝中國糧,一個國家只有立足糧食基本自給,才能掌握糧食安全主動權。雖然中國是一個有著13億多人口的糧食消費大國,但中國長期以來強調“解決吃飯問題靠自己”,對國際市場的依賴程度非常小。2013年,中國進口谷物約1500萬噸,占到全球谷物出口不到5%。
對于一些認為中國增加糧食進口會對世界糧食價格造成威脅的質疑,國務院發(fā)展中心研究員程國強指出,1500萬噸的進口占中國國內谷物產量比例不到3%。糧農組織駐中國·朝鮮·蒙古代表米西卡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表示,中國是貢獻者,而不是世界糧食安全的威脅。
國家公布2015年小麥最低收購價格
2014-10-16 14:58 來源:發(fā)改委網站
為保護農民利益,防止“谷賤傷農”,2015年國家繼續(xù)在小麥主產區(qū)實行最低收購價政策。綜合考慮糧食生產成本、市場供求、比較效益、國際市場價格和糧食產業(yè)發(fā)展等各方面因素,經國務院批準,2015年生產的小麥(三等)最低收購價為每50公斤118元,保持2014年水平不變。
2015年小麥最低收購價出臺 政策走向出乎意料
2014-10-16 17:18 來源:中華糧網
在農產品收儲政策過渡的時期,2015年小麥收購的政策走向備受關注。據國家發(fā)改委10月16日消息,為保護農民利益,防止“谷賤傷農”,2015年國家繼續(xù)在小麥主產區(qū)實行最低收購價政策。綜合考慮糧食生產成本、市場供求、比較效益、國際市場價格和糧食產業(yè)發(fā)展等各方面因素,經國務院批準,2015年生產的小麥(三等)最低收購價為每50公斤118元,保持2014年水平不變。
我國小麥市場2006年開始實行最低收購價政策,從2008年至2014年國家已經連續(xù)7年提高小麥的最低收購價格,國標三等白麥收購價由2006年的0.72元/斤提高至2014年的1.18元/斤,調整幅度在0.03-0.11元/斤,累計提價幅度63.89%,這反映了國家在政策上穩(wěn)幅提高農產品價格,保證農民種糧收益的導向。
實行糧食最低收購價政策,是國家調節(jié)糧食供求關系的重要手段,也是促進農民種糧的“定心丸”。國家在制定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方面要考慮多方面因素。一方面,每年小麥最低收購價格的提高幅度,要考慮農民的種糧收益情況,防止“谷賤傷農”。如化肥價格上漲幅度、種糧比較效益、自然災害等因素。提價水平是綜合考慮了種糧成本、順價銷售、國內外差價等多種因素后慎重確定的。另一方面,政策要減緩最低收購價格上漲對市場及經濟的沖擊,防止“米貴傷民”。從近幾年的政策執(zhí)行效果來看,在連續(xù)提高的最低收購價格的影響下,局部地區(qū)階段行價格上行對加工和消費市場形成沖擊。如果最低收購價格提價幅度過大,會明顯推動糧食市場價格,進而刺激食品價格,有加速通脹、影響宏觀經濟穩(wěn)定運行的可能。
中華糧網易達研究院高級研究員盧峰表示,此番最低收購價格保持不變,政策導向較為明顯。這對穩(wěn)定當前農產品市場形勢,緩解國內糧價長期上漲的壓力有利,對短期市場影響有限,其影響在于長期。
分析來看,一是當前小麥市場價位普遍較高。今年夏收以來,國內主產區(qū)新小麥收購價格一直是漲勢伴隨,9月份以來小麥價格持續(xù)保持高位平穩(wěn)。據中華糧網數據中心顯示,截至10月16日,全國主要糧油市場三等白麥收購均價2492元/噸,比2014年最低收購價格高176元/噸。
目前看,市場主流價格在1.3元/斤左右,與去年同期價格基本持平,并未出現價格大幅度提高的實際行情,讓市場對于未來價格繼續(xù)高漲的期望本就有些失落,托市價格保持去年水平的消息,將對小麥價格的實際走勢形成更強的制約。二是我國小麥市場供求狀況寬松。今年小麥豐產豐收,我國整體供需形勢略為寬松,國家政策性收購量達到近兩年歷史新高,主要糧源為國家掌握,對穩(wěn)定市場起到積極作用,在整體經濟環(huán)境、農產品形勢及國際小麥價格低迷的影響下,政策收購價格對小麥上漲的推動力減弱,市場購銷因素對價格的影響更為明顯和直接。
本次價格制定可以說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前期對托市價格的傳言中,就有一條是對小麥部分地區(qū)試行目標價格政策,但目前還未有相關政策公布。而從大豆、棉花等品種的政策改變以及高層對于農產品價格機制的評價和期望來看,改變農產品的宏觀調控手段將是重要發(fā)展方向。如今,小麥價格維持于去年水平,是糧食底價有保證后,對糧價市場化發(fā)展有一定的推動作用,政策旨在保證農民收益的措施已經到位,真正要漲,漲多少,還要看具體的市場情況。同時,也對每年日益增長的相關財政支出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出乎意料的是,依照近7、8年的正常規(guī)律,本次調價應該高于上年價格,而實際并未提高。
長期以來形成的小麥價格節(jié)節(jié)高心理將嚴重受挫,2015年及之后小麥市場必將形成新的走勢趨向。本次托市價格的公布,可能成為小麥價格走勢的重要節(jié)點,但絕非拐點。另外,經過多年托市收購的洗禮,市場收購各方對于價格上漲的判斷,主要是依據政策對于市場價格的指導,本次政策調整,將對未來托市收購的實際執(zhí)行和非國有主體的實際收購有一定的影響。
農業(yè)部:全國秋糧收獲超過八成
2014-10-17 08:51 來源:中華糧網
當前正值秋收秋種的關鍵時期,據農業(yè)部農情調度,截至10月16日,全國秋糧已收獲9.7億畝,完成82%,進度同比快1.4個百分點。同時,全國已播冬小麥2.1億畝,完成計劃的61.9%,進度同比快0.4個百分點。
農業(yè)部日前召開黃淮海地區(qū)小麥生產發(fā)展座談會,提出今后將著力解決水資源約束、災害影響、效益偏低等問題,穩(wěn)定小麥生產面積,力爭冀魯豫蘇皖5省小麥面積穩(wěn)定在2.4億畝左右。
農業(yè)部副部長余欣榮在座談會上表示,冀魯豫蘇皖5省小麥產量占全國的76%,直接關系全國夏糧和小麥生產大局。據介紹,今后一個時期,農業(yè)部將著力穩(wěn)定播種面積,加強基礎建設。(來源:人民網)
主產區(qū)中晚秈稻收購進展
2014-10-14 08:36 來源:中華糧網
據統(tǒng)計,截至10月10日,湖北、安徽等10個中晚秈稻主產區(qū)各類糧食企業(yè)累計收購新產中晚秈稻348萬噸,比上年同期減少161萬噸。(來源:國家糧食局網站)
稻價支撐相對較強 米價或將有所趨弱
2014-10-17 09:19 來源:中華糧網
當前中稻已開始大量上市,晚稻也即將收獲登場,稻谷市場季節(jié)性壓力不斷增大。由于受政策支撐力度等因素影響不同,稻谷與大米市場走勢有所差異。稻谷價格相對抗跌,秈稻市場已基本企穩(wěn),局部有所走強,粳稻維持小幅波動。大米市場則整體穩(wěn)中趨弱,局部小幅下跌。10月上旬,安徽省蕪湖大米批發(fā)市場2013年本地產3級晚秈稻谷入庫價格2760元/噸,2014年本地產3級早秈稻谷入庫價格2640元/噸,2014年本地產標一早秈米批發(fā)價4040元/噸,2013年產標一晚秈米批發(fā)價4400元/噸,均持平。湖北省宜城市糧食局2014年產優(yōu)質晚秈稻谷收購價2740元/噸,基本持平。江蘇無錫市場晚粳稻3.10元/公斤,與9月底基本持平;粳米4.20元/公斤,下跌0.02元/公斤。杭州市場東北長粒香米為5.80元/公斤,下跌0.10元/公斤;江蘇優(yōu)質晚粳米為4.54元/公斤,下跌了0.02元/公斤;安徽普通晚粳米為4.44元/公斤,下跌0.02元/公斤,跌幅0.4%;安徽產晚秈米為3.84元/公斤,持平。
今年中晚稻收獲期有所推遲,托市收購啟動日期也相應延后,加上農戶惜售心理等因素影響,當前收購進度略慢于去年同期。據統(tǒng)計,截至10月10日,湖北、安徽等10個中晚秈稻主產區(qū)各類糧食企業(yè)累計收購新產中晚秈稻348萬噸,比上年同期減少161萬噸。當前中晚稻收購進度雖然略慢,但后期有政策等利多因素支撐,預計稻谷市場走勢仍將相對堅挺。
一是有托市政策直接支撐。為維護市場穩(wěn)定,保護農民種糧收益,自9月26日起,安徽、四川兩省率先啟動2014年中晚稻最低收購價執(zhí)行預案,湖北省在28日啟動預案,河南信陽、南陽、駐馬店等三個地市29日啟動預案。10月10日,江蘇也啟動了托市收購預案。雖然當前中晚稻季節(jié)性供應壓力較大,但在最低收購價預案啟動的支撐下,南方中晚稻已基本企穩(wěn)。東北粳稻雖然尚未啟動預案,但受11月份預案將要啟動的預期支撐,加上粳稻價格基本處在托市收購價附近,下跌動力也不是很大。二是農戶惜售心理有所抬頭。2013年稻谷三大品種均啟動了托市收購,農戶售糧踴躍,托市數量創(chuàng)出了稻谷最低收購價政策實施以來的歷史紀錄,以致后期中晚稻市場流通糧源偏緊。今年二季度以來陳稻市場穩(wěn)步走高,價格刷新歷史新高。受此示范效應影響,今年農戶惜售心理將會有所增強,盲目出售稻谷現象下降,對稻谷價格將構成一定的支撐。三是國有企業(yè)收購能力提升。由于國家對糧食安全的重視空前增加,加上今明兩年將新增1000億斤倉容,也就是說近兩三年國有糧食企業(yè)將新增5000萬噸的收購能力。預計今年下半年就會有一定規(guī)模的倉容投入使用,屆時儲備規(guī)模將相應增加,這將對稻谷市場構成有力支撐。
大米市場相對稻谷而言市場化程度要高得多,競爭較為充分,在供應相對寬松的情況下,短期仍可能趨弱。
一是大米需求短期將偏淡。隨著中秋、國慶節(jié)日大米需求旺季的結束,后期大米需求將恢復平淡,加上新米上市逐漸增多,水分偏高,商家大多勤進快銷,短期對大米市場難以構成有力支撐。二是由于中晚稻集中上市,新米上市量也將迅速增加,市場供應充足,競爭激烈,將對米價帶來較大的下行壓力。三是陳米價格下跌壓力增強。由于新米將大量上市,市場上大米供應將更為充足,居民挑選余地增大。而當前新米與陳米價格相差不大,陳米銷售壓力自然較大。隨著新米的上市,留給陳米銷售的時間已經不多,商家將會加大對陳米的銷售力度,陳米壓力倍倍增,價格將呈現穩(wěn)中偏弱的運行態(tài)勢。
早稻后期走勢可能偏強
截至9月30日,江西、湖南等8個早秈稻主產區(qū)各類糧食企業(yè)累計收購新產早秈稻846萬噸,比上年同期減少123萬噸。截至9月30日夏糧最低收購價政策執(zhí)行期結束,中儲糧總公司累計完成小麥和早秈稻托市收購2954萬噸。其中,小麥托市收購2535萬噸,早秈稻托市收購419萬噸。
與往年不同,今年早稻托市收購結束后價格可能有所回升。一方面,雖然今年早稻旺季收購量與托市收購量均少于往年,但這主要是早稻產量下降和部分優(yōu)質早稻被用作了中晚秈稻所致。隨著托市收購斯的結束,市場流通糧源減少,后期供應壓力較輕。另一方面,由于政府對糧食安全的重視,地方糧食儲備有所增加,其中早稻占了重要部分。而這部分計劃是在早稻收購旺季將結束的時候下達的。由于此時早稻糧源不如之前充足,新增的收購力量很容易抬升價格。同時,中晚稻市場的堅挺走勢也將對早稻市場構成有力支撐。
2014年托市麥提前投放 拍賣底價提升低于預期
2014-10-16 09:14 來源:中華糧網
2014年托市小麥于10月14日開始拍賣,在托市收購啟動的三個多月后在江蘇正式投入市場。
拍賣底價比2013年托市麥提高50元/噸,調整后一等小麥拍賣底價2490元/噸,二等2450元/噸,三等2410元/噸。本次江蘇省拍賣計劃銷售2014年小麥152353噸,實際成交123078噸,成交率80.78%,其中:白小麥計劃銷售58229噸,實際成交49082噸,成交率84.29%,最高成交價2520元/噸,最低成交價2410元/噸,成交均價2450元/噸;混合麥計劃銷售94124噸,實際成交73996噸,成交率78.62%,最高成交價2490元/噸,最低成交價2370元/噸,成交均價2442元/噸。
新季麥投放時間提前 明年托市價格公布時間推后
2014年托市小麥于2014年10月14日在江蘇省首次投放,2013年托市麥于2013年11月20日在江蘇安徽兩省首次投放,2012年托市麥與2012年12月26日在江蘇湖北兩省首次投放。
從時間點來看,兩年來的投放日期均較上年提前一個多月。從托市政策的初衷來看,明年托市糧的首次投放時間,應該不會選在小麥收購期內。兩年內投放時間點的提前,直接原因應該是可投入市場的陳小麥庫存告罄,為滿足市場使用需求,新小麥便應聲投入市場。
2012年江蘇省托市小麥收購量占總產量的一半左右,2013年托市收購約占三分之一左右,收購規(guī)模相對有所降低。蘇北地區(qū)物流活躍,小麥大量流往省外,使得當地制粉企業(yè)可用糧源相對較少,托市糧成為當地糧食企業(yè)的主要來源。而今年托市收購規(guī)模又有回升,市場流通糧源緊縮。因此江蘇地區(qū)小麥拍賣成交率較高,亟需新麥供應市場。
托市收購量的變動直接影響著整個小麥市場,今年小麥庫存回升,更加深刻了小麥市場的政策性,并延長了政策市場的實際作用時間。
目前,全國秋種進度總體接近常年同期,河北東部和中部、京津地區(qū)、山東半島和河南北部冬小麥處于播種出苗期,其中北京播種94%、河北52%、山東43%、山西41%、河南8.5%。今年托市價格發(fā)布的已經較前兩年推遲,雖然這跟發(fā)改委價格司的人員變動沒有關系,但是小麥托市價格并未在小麥秋播之前公布,可能會傷害一部分看重比較作物種植收益農民的心情。
新季小麥起拍價提價幅度較小
今年在未發(fā)布2015年小麥托市價格的時候,新糧起拍價的提前公布也給市場對明年價格的預估有了一個明確的指導。
從往年的慣例來看,明年的小麥托市收購價一般會定做當年托市小麥的拍賣底價。假如今年小麥托市收購價的提價幅度為0.025元/斤,那么本次提價幅度將成為托市價格提價幅度第二低的一次(最低的一次是07年,無提價)。以這個幅度下調小麥托市價格漲幅是否會是價格制定者對托市政策的邊際效應的思考。或者說是扭轉小農經濟以配合城鎮(zhèn)化的政策手段之一,也可能是對小麥生產和加工市場環(huán)境導入良性循環(huán)的策略。
對小麥加工和貿易市場而言,此次價格下調幅度應該低于今年小麥收購初期對于今年托市價格的預期。從目前的市場環(huán)境來看,小麥價格略有回落,但多數地區(qū)三級麥均價仍然在2410元/噸之上,對市場的較為明顯的提振作用可能將會在明年顯現。從目前的市場供需情況來看,市場流通糧源相對較少,政策性庫存較高,如果接下來各省托市小麥投放市場,將足以保證春節(jié)前面粉加工旺季的價格穩(wěn)定。
國內玉米小麥價差明顯縮窄 美農報告提振國際麥價
2014-10-13 11:32 來源:中華糧網
摘要:國慶節(jié)后國內小麥市場行情整體弱勢窄幅震蕩,市場購銷較為清淡;受新玉米上市拖累,玉米市場現貨價格跌勢明顯,玉米與小麥之間的價差明顯縮窄。美國農業(yè)部小麥10月供需報告下調美國和全球小麥結轉庫存預估,且低于市場預期水平,這對國際小麥市場行情走勢形成利好提振。
一、新麥現貨價格弱勢窄幅震蕩 小麥期價小幅走高
近期市場主體關注焦點一方面是有關小麥的政策動態(tài),另一方面則是秋收工作的開展;這也導致麥市購銷不溫不火,市場行情弱勢窄幅震蕩。據農業(yè)部農情調度,截至10月8日,全國秋糧已收獲6.4億畝,完成種植面積的53.7%,收獲進度同比慢4.1個百分點;全國冬小麥已播4049萬畝,完成計劃的12.0%,慢4.6個百分點。當前國內面粉市場需求未有明顯好轉,面粉加工企業(yè)提高小麥加工量的動力不足,這也制約面粉加工企業(yè)的小麥采購數量。江蘇興化地區(qū)大型面粉加工企業(yè)小麥收購價2564元/噸(水分13.5%以內,容重770g/L以上);安徽地區(qū)三等混合小麥收購均價2432.8元/噸,出庫均價2477.2元/噸;河南新鄉(xiāng)地區(qū)大型面粉加工企業(yè)小麥掛牌收購價2634元/噸(水分14%,容重≥780g/L);山東濟南地區(qū)2014年產3等普通白小麥進廠價格2590元/噸;河北衡水深州地區(qū)大型面粉加工企業(yè)小麥掛牌收購價2620元/噸左右(水分≤13%,容重≥780g/L)。受小麥市場現貨價格上漲乏力制約,國內強麥期貨價格小幅上漲,截至10月10日,強麥1501合約期價報收于2733元/噸,較9月30日的2722元/噸,上漲11元/噸,漲幅0.40%,期間最高價2720元/噸,最低價2749元/噸。
二、美農報告供需利好 國際麥價提振走高
美國農業(yè)部最新公布的小麥10月供需報告顯示,美國2014/15年小麥結轉庫存預估下調至6.54億蒲式耳,9月時預估為6.98億蒲式耳,且低于市場平均預期的7.04億蒲式耳;2014/15年全球小麥結轉庫存預估下調至1.9259億噸,9月時預估為1.9638億噸;中國2014/15年度小麥進口預估為200萬噸,9月預估為200萬噸,2013/14年度中國小麥進口預估為677萬噸。據私營分析機構Informa經濟公司發(fā)布報告顯示,2014/15年度(4月到次年3月)全球小麥產量(包括杜倫麥)預計為7.262億噸,高于早先預測的7.221億噸,上年為7.139億噸。但相關機構對未來國際麥價的走勢并不樂觀,荷蘭合作銀行最新預期將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的小麥期貨價格下調幅度高達1.10美元/蒲式耳,預示小麥期貨的下跌空間更為顯著;預計明年7月到9月期間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小麥價格平均價格為每蒲式耳4.60美元。高盛集團將未來3個月和6個月CBOT小麥價格預估下調到4.50美元/蒲式耳,未來12個月下調到5.30美元。截至10月10日,美國芝加哥期貨交易所美軟紅冬小麥12月合約期價報收于498.5美分/蒲式耳,較10月3日的486.25美分/蒲式耳,上漲12.25美分/蒲式耳,漲幅2.52%,期間最高價511.75美分/蒲式耳,最低價484.75美分/蒲式耳。截至10月10日,12月交貨的美國2號軟紅冬小麥FOB價格為212.6美元/噸,到國內口岸完稅后總成本約為1893元/噸,較上年同期下跌575元/噸。
三、新玉米集中上市施壓 玉米期現貨價格走低
10月以來,國產新玉米進入集中上市期,不僅河南、山東等內地省份新玉米上市量會持續(xù)加大,東北產新玉米也將陸續(xù)上市;玉米市場供應量的增加,使得國內玉米市場價格明顯承壓。美國農業(yè)部最新公布的10月供需報告顯示,中國2014/15年度玉米產量預估為2.17億噸,9月預估為2.17億噸;2013/14年度玉米產量預估為2.1849億噸。國家臨儲玉米成交受到較大沖擊,成交情況慘淡;國慶節(jié)后首周跨省移庫玉米投放地區(qū)進一步增加,但流拍地區(qū)增加更多,新玉米上市量較大的地區(qū)及銷區(qū)成交均極低。國慶節(jié)后,終端需求回落,養(yǎng)殖市場行情整體呈現弱勢調整態(tài)勢,生豬養(yǎng)殖分區(qū)域來看呈現“北弱南穩(wěn)”格局。截至10月10日,全國生豬均價13.86元/公斤,較國慶前的13.89元/公斤,下跌0.03元/公斤,跌幅0.22%。伴隨新糧上市進程逐漸加快,國內玉米南北港口價格整體處于弱勢下行過程,飼料加工企業(yè)多以隨用隨采為主,觀望情緒較濃。北方鲅魚圈港收購遼寧吉林玉米價格主流區(qū)間為2375-2390元/噸;廣東港遼寧玉米散糧主流成交價格為2580-2620元/噸;相比之下,廣州地區(qū)江蘇2014年產中等普通白小麥到港價2670元/噸;小麥價格較玉米價格高50-90元/噸;上月同期玉米價格則較小麥高50-70元/噸。截至10月10日,大連商品交易所玉米1501合約期價報收于2340元/噸,較9月30日的2358元/噸,下跌18元/噸,跌幅0.76%,期間最高價2365元/噸,最低價2329元/噸。
四、江蘇率先投放2014年臨儲麥 麥市步入政策節(jié)奏
10月14日江蘇地區(qū)率先投放15萬噸2014年產臨儲小麥,投放時間明顯早于上年同期;上年江蘇和安徽自11月20日率先投放;2012年產臨儲小麥江蘇、湖北2012年12月26日率先投放。
2014年產國家臨儲小麥的大幅提前投放將很大程度上對市場購銷主體的心理產生影響,這也凸顯出國家保障糧源供給、穩(wěn)定糧價的意圖;國內麥市將步入政策節(jié)奏,國家臨儲小麥將逐步成為糧源供給的主渠道,其成交“量價”情況將成為國內麥價走勢的風向標。建議后期密切關注江蘇地區(qū)2014年產國家臨儲小麥的成交情況。
區(qū)域行情:10月17日湖北地區(qū)菜油最新價格行情
2014-10-17 10:27 來源:中華油脂網
據市場監(jiān)測,10月17日,湖北菜油價格行情保持企穩(wěn)。國產菜油基本有價無市,國產四級菜油報價一般在7900-8000元/噸左右,廠家基本停止生產,市場上主要是銷售進口菜油。宜昌當陽地區(qū)國產進口菜油價格6200元/噸,與昨日持平。宜昌菜油價格6200-6300元/噸,與昨日持平。荊州沙市地區(qū)菜油報價6200元/噸,與昨日持平。荊門周邊地區(qū)菜油價格6200-6300元/噸,與昨日持平。襄陽老河口奧星公司國產四級浸出菜油出廠報價8000元/噸,進口菜油出廠報價6200元/噸,與昨日持平。潛江地區(qū)菜油出廠報價6200元/噸,與昨日持平。
大豆目標價格補貼明年領取
2014-10-13 10:44 來源:中華糧網
大豆目標價格是保護性價格。當市場價格低于大豆目標價格時,啟動目標價格補貼,政府通過補貼保障農民基本收益,穩(wěn)定大豆生產。當市場價格高于大豆目標價格時,不啟動補貼。
大豆目標價格由國家按生產成本加收益,每年制定一次,于播種前公布。試點地區(qū)執(zhí)行統(tǒng)一的目標價格。2014年大豆目標價格為每噸4800元,2.40元/斤。
補貼對象為全省范圍內大豆實際種植者(包括農民、企事業(yè)單位等)。實行種者有補、多種多補、少種少補、不種不補。
補貼標準根據目標價格與市場價格的差價和全省大豆產量測算補貼資金總額。然后按照目標價格與市場價格的差價和全省每畝平均單產確定全省每畝平均補貼標準,補貼時依據實際種植面積進行撥付和發(fā)放。
大豆價格由市場形成。大豆市場價格由國家實行分省確定。國家在我省直接增設價格監(jiān)測點,采取向國家直報方式獲取市場價格數據。我省自行采集的監(jiān)測數據只作為我省掌握市場價格情況和向國家提出全省平均市場價格建議時使用,國家不作為定價依據。
補貼發(fā)放方式:次年4月底前,中央財政將補貼資金以專項轉移支付方式撥付到省;次年5月15日前,省級財政根據各縣大豆實際種植面積和每畝平均補貼標準,通過開設的補貼資金專戶將補貼資金直接撥付給縣(市、單位);次年5月底前,由縣(市、單位)根據實際種植面積和每畝平均補貼標準,通過糧食補貼"一折(卡)通"將補貼資金足額兌付給實際種植者。
關于認定審核工作,按照部署安排 ,市縣要組織做好大豆實際種植者和實際種植面積的調查認定、補貼資金兌付到戶及補貼公示、檔案管理、監(jiān)督檢查等工作。在實際種植面積核實上,可采取農戶申報、村級核實、鄉(xiāng)鎮(zhèn)復核,縣級確認上報,省市抽查確認等環(huán)節(jié),確保面積核實準確。
補貼資金專戶實行封閉管理。建立補貼公示、檔案管理、監(jiān)督檢查制度,公布監(jiān)督舉報電話,接受群眾監(jiān)督,依法懲處騙取補貼等違規(guī)行為。
農產品期貨期權被提上重要日程
2014-10-13 08:59 來源:中華糧網
知情人士向記者透露,關于開展農產品期貨期權試點的文件已獲得有關部門批示,工作進入落實部署階段。有關部門建議,借鑒國際經驗,研究目標價格保險、貸款結合模式,開發(fā)場內場外集合的產品進行創(chuàng)新。農產品期貨期權被提上了重要日程。其背景是,長期收儲政策使我國相關農產品失去了價格彈性,相關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也日趨弱化,如何恢復、提高我國農產品國際競爭力,同時規(guī)避WTO框架下的爭議,成為了當下農業(yè)補貼政策轉型的重點。
前期,棉花、大豆等由收儲改為目標價格補貼的變化正是一次這樣的嘗試。有研究人士稱,短期內三大主糧的收儲政策不會放開,但隨著國際市場倒逼形勢加劇,三大主糧收儲政策在未來兩到三年內退出歷史舞臺是大概率事件;因此,我國糧食政策調整要以時間換空間,加緊對新補貼措施的研究。目前來看,以期貨期權費用補貼方式輔助進行價格補貼是可行途徑。國際經驗也證明,農產品補貼中期權產品的開發(fā)尤其重要。
“應用農產品期權或復制農產品期權,期貨經營機構有能力提供各類點價服務,做出符合產業(yè)特色的解決方案,隨著專業(yè)化能力的積累,衍生品機構服務三農將更加直接和有效?!闭憬写笃谪浹芯吭涸洪L趙暉說。
宏觀研究員柳瑾表示,長期來看,農產品期權的推出將給農業(yè)相關企業(yè)帶來更加多樣化的衍生品選擇和貿易模式。而根據國外經驗,歐美的ABCD等四大糧商普遍深度參與期貨、期權等衍生品交易,實現其現貨、期貨期權的雙線貿易和生產銷售模式。
據了解,目前已經有部分期貨公司風險子公司在此方面有所實踐,具體操作方案是,農民向保險公司購買價格保險,對未來收獲的農產品價格進行鎖定;保險公司和期貨機構結合,用期貨、期權工具對這部分報價產品進行風險處理。
寶城期貨金融研究所所長助理程小勇認為,目前“訂單+期貨+遠期”的農期合作模式已經初步形成,隨著農產品期貨期權工具出現,這種模式將向“間接融資+衍生品工具”結合的模式轉型。期權工具的使用,有利于節(jié)約涉農企業(yè)的資金成本,通過期權金融機構可以設計相關的方案鎖定成本、期限、銷售價格等,同時實現融資多樣化,創(chuàng)新產融結合方式。
“農業(yè)產業(yè)中生產者對價格風險的抵抗能力最弱,是最需要避險工具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加工環(huán)節(jié)的能力相對略強,其作為中間環(huán)節(jié),甚至可以在上下游兩個品種上都實現價格鎖定以規(guī)避風險,對于銷售(貿易)環(huán)節(jié)來說,因其可以自主選擇采購量與庫存量,在存在風險敞口的時候則有必要運用避險工具。因此依次來看,生產環(huán)節(jié)對期權的需求最為強烈,其次是加工環(huán)節(jié)?!毙潞谪浹芯克彼L時巖表示。(來源:中國證券報)
報告解讀:供應量繼續(xù)增加 市場仍有下跌空間
2014-10-13 08:52 來源:中華糧網
北京時間10月11日凌晨,美國農業(yè)部公布了10月供需報告。正如市場預期,美國新豆和玉米畝產及產量預測均繼續(xù)上調。雖然上調幅度不及市場預期,但仍創(chuàng)紀錄水平,供應量大幅增加的格局未發(fā)生變化。美豆庫存量低于預期,當日CBOT大豆期價早盤沖高,但之后遭遇商業(yè)及農民賣盤打壓,價格再次收低。短期美豆價格將在4年半的低點附近延續(xù)振蕩尋底行情。玉米期價此前在創(chuàng)下5年半的低點后,連續(xù)7日反彈,但上周五受產量和庫存數據進一步上調引發(fā)的獲利平倉盤打壓,再次大幅回落,創(chuàng)1個月來的單日最大跌幅。供應量繼續(xù)加大預期下,市場仍有下跌空間。美國和全球小麥庫存量下調為價格提供支撐,當日小麥價格走勢強于大豆和玉米。不過,美元大漲、全球經濟增長放緩擔憂加劇以及玉米價格下挫仍抑制價格漲幅,未來小麥市場仍將承壓。
目前來看,全球谷物和油籽供應寬松的格局未發(fā)生變化。雖然隨著報告利空預期的兌現,短期農產品價格有低位調整要求,但在北美作物季節(jié)性收割壓力以及預期未來產量仍有上調空間的打壓下,短期市場難以改變振蕩趨弱走勢。本月報告后,市場焦點將轉向需求及南美天氣的炒作,可重點關注美國新作上市后的需求變化、南美播種初期降雨情況以及中國大豆采購進度等。
大豆:美豆單產上調0.5蒲式耳/英畝,達到47.1蒲式耳/英畝,略低于平均預測的47.6蒲式耳/英畝。收割面積下調70萬英畝,至8340萬英畝,略低于平均預測的8360萬英畝。產量預測上調1400萬蒲式耳,達到39.27億蒲式耳,低于平均預測的39.76億蒲式耳。根據9月30日季度庫存報告結果,初始庫存量下調3800萬蒲式耳,抵消了產量的上調,美國新豆供應量下調2400萬蒲式耳。美豆出口量和壓榨量未做調整,而供應量的下調導致年終庫存量下調2500萬蒲式耳,達到4.5億蒲式耳,低于平均預測的4.75億蒲式耳,不過,其仍為8年來的最高水平。另外,本月將中國大豆產量預測下調20萬噸,達到1180萬噸,進口量未做調整,仍為7400萬噸。南美產量未做調整。全球大豆庫存量略上調50萬噸,達到9070萬噸,與預期基本持平,年比增幅在36%以上,創(chuàng)歷史紀錄。美國、南美及全球大豆供應量大幅增長將令豆類價格承壓。
玉米:美國玉米單產上調2.5蒲式耳/英畝,達到174.2蒲式耳/英畝,略低于平均預測的174.7蒲式耳/英畝。收割面積下調70萬英畝,達到8310萬英畝,略低于平均預測的8320萬英畝。產量上調8100萬蒲式耳,達到144.75億蒲式耳,,但略低于平均預測的145.06億蒲式耳。產量上調及初始庫存量上調使得供應量上調1.29億蒲式耳,達到157.36億蒲式耳。需求量上調5000萬蒲式耳,由此導致年終庫存量上調7900萬蒲式耳,達到20.81億蒲式耳。年終庫存量雖然略低于平均預測的21.3億蒲式耳,但仍為2005/2006年度以來的最高水平。全球庫存量上調70萬噸,達到1.906億噸,略低于平均預測的1.92億噸,但卻是2000/2001年度以來的最高水平。全球玉米供應寬松格局仍將延續(xù),其價格仍有下行空間。
小麥:美麥產量上調被飼用量及出口量上調所抵消,本月美麥年終庫存量下調4400萬蒲式耳,至6.54億蒲式耳,低于市場平均預測的7.04億蒲式耳,但年比仍增加6400萬蒲式耳。全球產量上調120萬噸,不過,初始庫存量下調抵消了產量的上調,總供應量僅上調30萬噸。與此同時,全球消費量上調410萬噸,達到創(chuàng)紀錄的7.141億噸。消費量上調幅度大于供應量上調幅度,導致全球年終庫存量下調380萬噸,至1.926億噸。即便如此,年比仍增加700萬噸,為三年來的最高水平。(來源:期貨日報)
阿根廷成為第三大轉基因作物種植國
2014-10-12 08:51 來源:中華糧網
當近期國際上幾個大國就轉基因作物和食品是否安全激烈爭論的時候,已經種植轉基因作物20年之久的阿根廷悄然宣布已成為世界第三大轉基因作物種植國。
阿根廷不再出產非轉基因大豆
1996年,阿根廷首次引進種植抗草甘膦的轉基因大豆。隨后,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逐年遞增。2004年,阿根廷開始大面積種植轉基因作物,全國近一半的耕地都用于了種植轉基因大豆。此后很長一段時間里,阿根廷被廣泛認定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轉基因作物種植國。
阿根廷最大糧食貨運深水港碼頭布蘭卡市的谷物交易所9日發(fā)表研究報告稱,10月起,阿根廷將不再出產非轉基因大豆和棉花,因為在今年9月剛剛過去的13年-14年種植季里,阿根廷種植的大豆和棉花全部為轉基因品種。同時,轉基因玉米種植面積也已占全國玉米種植總面積的95%。截止到目前,阿根廷轉基因農作物種植面積約2490萬公頃,占全球該類作物播種總面積的14%。就此,阿根廷成為僅次于美國和巴西的全球第三大轉基因作物種植國。
報告指出,在2013年,全世界27個國家和地區(qū)的約1800萬農民種植了約1.75億公頃的轉基因作物,其中絕大部份集中美洲大陸,因為美國、巴西、阿根廷、加拿大、巴拉圭和烏拉圭的轉基因農作物產量居世界前六位。
報告說,在去年全球種植的轉基因作物中,幾乎50%是轉基因大豆,轉基因玉米占33%,轉基因棉花為14%,轉基因油菜籽約為5%。同時,轉基因苜蓿、轉基因甜菜和轉基因南瓜也有被小面積種植。在這些作物中,57%是含耐受草甘膦除草劑的轉基品種,16%是抗蟲轉基因玉米和棉花,另有27%為具備上述兩種特性的多價轉基因作物。
轉基因產品安全存爭
有關轉基因作物及食品安全性的問題在阿根廷也存在著爭議,但更多地集中在環(huán)境保護和關乎人體健康的學術領域。
按照阿根廷官方的說法,該國鼓勵擴大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的目的是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糧食產量,滿足人口增長的需要。同時,可以增加政府財政,滿足社會和經濟發(fā)展需要,并促進本國生物科技發(fā)展。根據阿農業(yè)部的統(tǒng)計,從2004年至今的15年中,農業(yè)種植生產成本累計已節(jié)省超過700億美元。對于此類作物的安全性,阿政府宣稱,到目前為止沒有任何確實證據表明轉基因食品直接對人體有害,而轉基因作農物種植的潛在風險也并沒有學者臆想的嚴重。
阿根廷國立里奧夸爾托大學生物教授瑪尼亞斯表示,經過近八年的調研,該大學已有足夠的“證據”證明轉基因作物對種植地物種和環(huán)境破壞,以及轉基因食物易致癌和引發(fā)其他潛在病變?,斈醽喫拐J為,政府不能為經濟目的而放棄國家和民眾的權益。
阿根廷著名化學家阿爾貝托·迪亞斯則認指出,大量無節(jié)制地使用除草農藥對耕地和周邊植被的破壞程度會遠遠超過種植抗草甘膦轉基因作物所產生的潛在危害。同時,轉基因食品的攝入不會改變人的DNA,也就無從給健康帶來危害。
另外,轉基因的應用給國家,特別是給作為農業(yè)大國的阿根廷以及廣大的阿根廷農戶帶來的巨大利潤是不可忽視的。
阿根廷民眾對轉基因泰然處之
雖然廣大阿根廷民眾對于轉基因問題也很關注,但這并未影響到他們的日常生活。
生活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的退休銀行職員索菲亞表示,政府對轉基因作物問題是透明的,也是允許公開討論的。她說:“我并不認為轉基因食品有那么可怕。現在,超市里阿根廷產的玉米油、大豆油應該都是轉基因的。我們十幾年前就知道在吃轉基因食品。到現在,我和我認識的人(健康)都沒問題。”
年輕女教師卡布雷拉表示,會關注轉基因的話題,但并沒有覺得對自己生活有太大影響。她說:“阿根廷人比較注重生活質量,但我對于轉基因食品并不太在意。國內外都在說應在食品包裝上注明是否使用轉基因原料。我認為這是應該提倡的。但并不是出于安全不安全的原因。而是因為人們有選擇的權利,就如同飲料上標注含糖和無糖一樣。人們可以根據自己需要做出選擇?!?/span>
超市理貨員卡洛斯表示,超市里的產品一般都沒有注明是否含有轉基因原料,他也沒有碰到有顧客詢問哪些食品含有轉基因的情況。他本人認為,阿根廷人現在應該多多少少都在吃轉基因食品。這已經不算什么新鮮事了。
據阿根廷民間統(tǒng)計機構統(tǒng)計,目前阿各大超市中含轉基因成分的食品有近400種,涉及米、面、面條、面包、餅干、糕點、巧克力、速凍食品、啤酒、豆奶、食用油等幾乎以糧食為原材料的食品。(來源:國際在線)